近年来,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不断聚焦“纺织+”学科发展战略,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破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支撑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在纺织和医学交叉学科领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研究运动健康用智能纺织品与可穿戴技术,引领纺织产业转型升级。
智能电子纺织品科研团队隶属于青岛大学智能可穿戴技术研究中心。平台聚焦智能穿戴技术和设备研发,在医疗监护、运动监测和智能服装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在国内率先提出石墨烯对纺织纤维功能化改性的研究思路,重点开发石墨烯导电纤维、石墨烯导电纺织品等高品质石墨烯新产品,推动石墨烯在智能可穿戴、功能防护、健康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团队近年来围绕智能纺织品开发与推广,主要着眼于导电纤维微结构连续化调控机制及电子纺织品智能化构型两个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系列基础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些许成果。团队在智能电子纺织品领域中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对推动智能电子纺织品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导电纤维具有柔软、轻便、可编织等优点,打破了刚性电子器件的限制,然而,智能导电纤维内部结构复杂,其微结构难以调控及连续化制备,限制了智能导电纤维产业化应用。智能电子纺织品科研团队2012年提出将石墨烯引入到纺织新材料的研究思路,提出“碱脱氧弱还原”和自由基接枝改性的高效分散方案,制备了石墨烯/再生纤维素复合纤维。针对传统纺丝方法难以制备多元结构纤维的问题,提出了微流控与湿法纺丝相结合的创新思路,构建了可图案化纺丝通道的微流控连续化纺丝体系(图1,Carbon 2019, 152,106-113),揭示了微通道结构设计对纤维非对称结构的影响机制,纺制了结构丰富、多元化的功能纤维,微流控纤维在200%伸长率下GF值达450,实现了智能导电纤维连续化构筑。微流控纺丝对智能导电纤维连续化构筑及微结构调控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为智能电子纺织品制备加工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
图1. 微流控纺丝凝固成纤的演化规律(a)微流控纤维结构调控,(b)微流控芯片及微流体,(c)不同结构纤维力学性能。
在高弹性电子导线方面,针对金属导线刚性大、不可拉伸的问题,受蠕虫爬行的启发,团队采用“预应力法”构筑了应变不灵敏性能的仿生结构高弹性导电纤维(图2,Nano Lett., 2019, 199: 6592-6599)。研究了高弹性导电纤维表面的蠕虫形褶皱状石墨烯导电微层的演化规律,表征了超大形变(ε >815%)下高弹性导线的可逆电信号响应,分析了电信号响应不灵敏性质及影响规律,明确了满足复杂形变中电信号传递的有效伸长区间,实现了应变不灵敏导电纤维在智能可穿戴中用作电信号传递的可行性,为柔性智能可穿戴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图2. 应变不灵敏性能的仿生结构高弹性导电纤维(a)制备工艺示意图,(b)SEM图,(c)外力场作用下电阻变化,(d)与常规导电纤维电阻响应对比。
基于纺织结构设计策略,构筑了“电阻式/电容式一体化”全纺织基拉力/压力双感传感织物。通过经典纺纱织造工艺,构筑了大形变(ε = 0~90%)包芯纱结构的电阻式拉力传感器;结合三维织物构型设计,构筑了大压力(0~110 kPa)下“三明治”结构的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系统研究了多尺度双感知阵列结构纺织品的双重传感响应规律,实现了竞技运动员动作与受力的同步监测(图3,Nano Energy, 2021, 85: 105941)。进一步基于纱线状柔性致动器驱动模型,制备了聚丙烯薄膜为主动层、锦纶长丝为被动层的纱线状柔性致动器,并受植物蒸腾作用启发,设计了一种基于纺织致动器的智能调温织物,该织物可根据外界温度环境自动调节皮肤温度,可应用于智能调温运动服(Nano Lett., 2021, 21, 19, 8126-8134)。
图3. 双感知电子织物(a)包缠纱结构拉力传感器和电极织物制备,(b)跆拳道应用示意图,(c)双感知电子织物示意图,(d)拉伸-电阻变化曲线,(e)压力-电容变化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