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欢迎你
f30017c10a7b90e9216569a26d436a6.jpg
通知公告: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共平台 > 平台快讯
第六届中国安全防护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在西安隆重召开
时间: 2020/12/07

       12月4日,由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主办,陕西元丰纺织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六届中国安全防护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在西安召开。会议得到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功能纺织品分会协办,江苏工匠服饰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永霏特种防护用品有限公司、兰精纤维(上海)有限公司支持。本届会议以“创新驱动,协调发展”为主题,并设有安全防护创新成果展区,与会代表集中探讨了如何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升级、有效聚集创新资源和产业融合,从而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发展韧性,推动行业不断向高端迈进。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王玉忠,应急管理部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处长米建英,军事科学院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教授施楣梧,以及陕西省科技厅巡视员高凤鸾、陕西科技控股集团副总经理孙路、陕西经济联合会会长杨悦、陕西经济联合会副会长潘志玉、西安市国资委主任刘三民、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张兴华等来自陕西省、西安市的相关部门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安防纺织品行业的专家、企业家等近500人参加了会议。

       陕西元丰纺织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强主持了上午的会议。
       陕西科技控股集团副总经理孙路致辞讲到,纺织工业作为陕西省传统支柱产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陕西纺织通过改革创新、结构调整,已呈现以纺织新型材料应用和高新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安全防护用纺织品产业优势,安全防护用纺织品以其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特征,已经成为陕西依靠科技发展促进传统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陕西省纺织科学研究院及其控股的陕西元丰公司,依靠60多年来深厚的纺织技术积淀,依托安全防护用纺织品研发检测基地、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及创新联盟等平台,聚集行业科技资源,深化产业合作,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在警用、消防、电力、冶金、石化等个体安全防护领域取得了众多的科技成果,以创新驱动发展带动了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他认为,当前陕西省纺织服装产业应站在新的起点上,抓住安全防护用纺织品产业发展机遇,坚持市场导向,实施创新驱动,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科技资源共享,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整合发展,打造区域安全防护产业特色,提升陕西省纺织产业水平。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在致辞时表示,安全防护用纺织品行业发展高度契合了国家对经济产业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发展的四个要求。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全社会对安防纺织品所属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今年1~9月,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了59.5%,主营业务收入增加了36%,利润了增长了240%,预计到今年年底,口罩和防护服出口将达到700亿美元。不过,我国安全防护用纺织品行业也面临着市场需求短缺、全球竞争压力增大、自主创新难度加大等挑战。谈及安防纺织品行业的未来发展,李陵申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政府、行业协会应进一步加强对安全防护用纺织品行业的政策引领,要加强顶层设计,大力支持国家、省市创新平台;二是要进一步以需求导向促进安全防护用品行业发展,更好承担工业领域上下游产业升级的动力,让消费更加精致、高效;三是要进一步加强供给侧结构调整,提升整个行业的系统创新能力和内生动力,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四是要不断增强行业的基础技术能力,适应以“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重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忠介绍了防护服用多功能面料的研究开发。他介绍,防护服的性能一般取决于材料类型、材料组成、材料性能、织物厚度、层数等。目前现有的防护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单个材料有其独特的防护优势,缺乏多功能防护性,表面易被外来污染源黏附,几乎只有成本更高、穿戴起来不舒适、使得身体应变降低的情况下才能确保更高的安全性,也就是说,现有的防护服使用的材料不能同时满足所有要求,还需对现有防护服用面料的多功能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发。近年来,王玉忠带领团队研发了无氟抗菌透明超疏水多功能表面处理剂、无氟抗菌响应型可切换润湿性表面处理剂、超双疏阻燃抗菌耐腐蚀表面处理剂用于处理现有防护服实现其多功能化、用于处理普通面料,使其达到目标多功能防护效果,目前研究成果取得了较大进展。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秘书长祝秀森从安防用纺织品产业发展现状、面临机遇与挑战、展望与应对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安全防护用纺织品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个体防护装备重点生产企业约800家,其中以小型企业为主,占比达80%以上。祝秀森介绍,尽管当前安防产业发展面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依然受到发达国家高端技术、装备制约等宏观因素的制约,但产业发展环境也面临诸多机遇:内需市场和消费升级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安全防护用纺织品还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等。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将主要集中在系列化、绿色化、轻量化、舒适性、智能化等方面。最后,祝秀森从新阶段、新格局、新谋划、新举措、新发展五个方面对行业未来发展工作进行了展望。
 
        军事科学院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教授施楣梧介绍,目前我国阻燃纤维、阻燃纱线、阻燃纺织品的品种、产能、阻燃效果、整体性能等均已处于“并跑”甚至“领跑”的状态,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整个行业缺少相关政策和法律的进一步推动。在社会日益重视安全健康的发展形势下,军警、厂矿等部门使用的职业防护服和一般民用服装及家用纺织品均呈现出对于阻燃纺织品广泛而强烈的需求。但因现有阻燃纤维和阻燃纺织品在防护效果、舒适性、经济性甚至环保要求等方面不能兼顾多方面需求,阻碍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未来安防产品的研发方向,施楣梧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降低成本、提高性价比;二是完善标准/测试仪器体系,让标准指导研发、指导应用;三是推动阻燃纺织品立法。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防护服装分会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杨文芬介绍了国内外安全防护产品法规标准。我国的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制修订工作由全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12)负责。全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由应急管理部管理,是全国性标准化工作的技术组织,主要负责个体防护装方面的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AQ)的总体规划、制定、修订、宣贯、标准应用和标准工作研究。标准经国家标准委批准后发布。我国近期发布的主要个体防护装备标准,着重解决了安全生产监管难、体制不完善不适应的问题,同时加大了对从业人员的保护力度。例如,GB/T 38306-2019《手部防护 防热伤害手套》结合我国国情,修改采用现行欧洲标准EN407:2004,加快和国际接轨的步伐,提高国内产品的竞争力;GB 20653-2020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删除缚带款式,增加了短袖工作服和覆盖人体上身躯干和腿部的警示服。
      公安部警用研发论证中心高级工程师鄢友娟在“军警制服对面料的性能要求”报告中指出,所有军警制服面料必须满足相关安全性规定,对于绝大部分制服面料,必要的舒适性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功能性。同时,还要满足材料能够充分供应、可国产化、性价比高、生产技术工艺路线高效等要求。在对未来发展技术进行展望时,鄢友娟表示,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军警安全防护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另外,军警务职能的细分,各种环境、各种特殊场景的警员防护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同时,随着新的纺纱和织造、后整理技术,新型纺织原料会越来越的应用在新一代军警面料中,使军警制服越来越合体、美观、庄严。此外,智能防护服装、智能伪装服装、智能耐候性服装的需求也会逐渐增多。
       在下午的技术论坛环节,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主任、高级工程师顾燕苏对《个人电弧防护用品通用技术要求》进行了解析。她表示,制定相关标准刻不容缓,目前国内相关研究、数据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相关国际标准也有更新。《个人电弧防护用品通用技术要求》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电弧防护服性能评估办法,明确了对某些重要部位防护级别的表述与定位。顾燕苏介绍了该标准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选配方法和创新点。
 
陕西元丰纺织技术研究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刘琳以“熔融金属飞溅防护面料技术研究与体系评价”为题作了报告。根据冶金行业历年事故统计,灼烫故发生率最高,表现为高温金液体倾翻坠落、辐射热以及焰融金对人体造成的烧伤,而熔融金属飞溅防护服釆用阻燃、隔热、抗熔融金属冲击性的面料制成。熔融金属飞溅防护服技术发展历程包括棉后阻燃、牛皮、覆铝膜、高性能与功能纤维混合等几个阶段。在对未来技术进行展望时,刘琳指出,熔融金属飞溅防护服仍需要从舒适性、多功能性、降低成本等方面进行提高。
 
江苏工匠服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术高介绍了疫情后时代下的个体防护市场情况。工匠服饰可生产一般防护服、特种防护服、高警示服、户外防护服、行政职业装、行业制服等生产安全、卫生安全、应急救援等公共安全活动中的个体防护服及团体形象服。他介绍,今年各行业受到了疫情影响,但是劳保用品的市场并没有因为疫情萎缩,在采购方式上由现场招标更多地改成了网络开标、直播、邮寄等方式。但是在口罩和防护服方面,很多企业一窝蜂进入了熔喷布行业,扰乱了市场秩序。他认为,后疫情时代,防静电、阻燃、防酸碱将是采购清单的主要需求。
 
西安工程大学教授王进美介绍了药物微胶囊纳米复合抗菌抗病毒材料与纺织制品的开发进展。由于人类对织物健康、舒适性能要求的提高,抗微生物纺织品作为卫生功能织物的代表迅速发展。药物微胶囊纳米复合抗菌抗病毒纺织品提取了中药药物有效成分,通过超声波分散技术,通过控制化学反应来实现形成纳米结构。权威结构检测结果显示,壳聚糖纳米ZnO、TiO2胶团与纳米银复合材料制备的纳米材料的粒度均小于50nm,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壳聚糖阳离子纳米ZnO、TiO2与壳聚糖纳米ZnO、TiO2胶团/纳米银整理及制备的织物的耐久性、耐洗涤性能大大提高;抗菌混纺纱线梳纺工艺与性能研究解决了纤维表面光滑、可纺性差等问题。
 
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副主任周凯介绍了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国际标准化工作及相关标准制定情况。他认为,为了提升我国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行业的国际市场综合竞争力,必须提高国内相关标准的国际化水平,强化国标标准化工作对产业技术发展的引领作用。一是提升国际标准化技术实力,增加对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投入,加快转化适合我国国情的国标标准。二是鼓励先进企业参加消防员个体防护装备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快科研成果、核心技术以及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标准的步伐。三是加强加大国内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间的合作。
 
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毕景中介绍了公司在安全防护领域的工作。他表示,防护工装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功能性、舒适性、时尚型、智能化等方面。泰和新材针对未来防护工装市场需求,为终端客户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在功能性方面将聚焦阻燃功能、抗菌功能、电磁防护、化学阻隔四个领域;舒适性方面实现从纤维到成衣各环节的优化设计,打造未来高舒适性防护工装产品;时尚性方面与北京服装学院等知名服装设计院校及服装企业深化合作,打造功能性与时尚性兼备的个性化工装产品;智能化方面,将从温度管理、环境感知、数据跟踪等方面着手,提高产品性能。
 
南通大学教授孙启龙介绍了功能性纺织品防水透湿技术研究及应用。据悉防水透湿织物主要分为三类,一是高密度织物,利用织物结构形成微孔实现防水透湿;二是涂层织物,通过树脂涂覆封闭或减小空隙尺寸实现防水透湿;三是层压织物,在织物上内层层压薄膜实现防水透湿。防水透湿织物主要用于医用手术用衣物、内衣、运动服、外套、滑雪衣手套以及鞋、军服领域。他还重点介绍了纳米纤维膜的研发以及在防水透湿织物上的应用。
 
湖南永霏特种防护用品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汪泽幸介绍了复用型医用防护服发展现状与趋势。他表示,复用性医用防护面料的制备方法有层压法和涂层法两种,目前复用型医用防护服的阻隔膜多采用PTFE微孔膜,但面临耐消杀性能不足、复用次数有限等问题;外层面料多采用聚酯长丝加导电丝以确保防静电性能,采用防水后整理确保防沾水性能,但耐多次洗涤依旧是难题;内层面面料需要考虑吸湿性能以提高织物舒适性;复合工艺要综合考虑通透性与层间剥离性能。
 
兰精纤维(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区销售及业务拓展经理孙兰收分析了阻燃防护服装的可持续发展。兰精是一家将二氧化碳和阳光转化为高性能、情感和美学产品的材料公司。兰精公司的Lenzig FRTM是基于莫代尔工艺生产的阻燃纤维素纤维,使用该纤维生产的阻燃防护服可以更容易地实现其再生可持续发展。
 
在安防论坛期间,12月3日下午,中产协组织行业专家对依托陕西元丰纺织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设立的中国安全与防护用纺织品研发检测基地进行了复评。专家组对基地建设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同时在发展定位、品牌推广、领域拓展、技术突破等方面给出中肯建议。李陵申指出,元丰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已经逐步成为安全防护领域高技术企业代表,同时建议元丰在今后的发展中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辐射带动行业整体发展;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创新内生动力和体系建设,推动创新应用;继续梳理本领域内关键技术和卡脖子工程,认真深入摸底个体防护的技术水平和发展方向,补齐技术短板。
 
12月3日下午,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安全与防护用纺织品专项联盟工作会召开,会议由陕西元丰纺织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李世雄总经理主持,并作了安全与防护纺织品专项联盟工作总结。中产协秘书长祝秀森参会并提出了具体要求。21家理事单位开展工作8年,主要围绕攻关安全防护纺织服装关键技术、扩大应用市场、完善技术标准、加强技术交流服务等方面开展活动。通过联盟成员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一步推进了上下游企业间、产业与终端用户间紧密衔接,共同开拓产业发展空间,有力促进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的提升。面对规模和影响力还不大、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优势资源整合还未充分利用、行业引领作用和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强的问题,联盟下一步将着力从促进产业链集成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打造联盟专家团队,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开展标准研究和调研工作等方面,推动联盟不断前进。会上还增补了南通大学和江苏奥神新材两家理事单位。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 电话:010-85229421 传真:010-85229425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1879号    京ICP备12033442号-2